中国在欧盟面临的挑战:中国企业在欧盟的商业环境如何?

2024 年 12 月,中国欧盟商会 (CCCEU) 发布了一份报告,概述了中国企业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集团开展业务时面临的一些领域。但欧盟是一个具有巨大深度的庞大经济体,中国公司的可及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当中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走向全球以避免激烈的国内竞争或探索新的扩张途径时,欧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面临的障碍对他们的雄心壮志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情况下,更严格的投资审查、中国公司可能被排除在某些行业之外、对涉嫌违反外国补贴条例 (FSR) 的交易进行调查以及提高进口关税。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许多欧洲观察家仍然认为中国市场仍然对中国企业开放,尤其是与美国相比。

“每个欧洲首都以及布鲁塞尔都强调,我们欢迎中国的投资,我们不想让欧洲对此类投资关闭,”德国工业联合会 (BDI) 大中华区高级经理 Ferdinand Schaff 说。“与你在美国听到的语气相比,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语气,在美国,普遍的开放性越来越受到质疑。我们 [在欧洲] 希望保持开放——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同时考虑到经济和国家安全风险。

高峰和低谷

15 年前,中国和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蜜月期,大量中国商品和资本流入欧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动荡期间,中国的投资甚至帮助救助了一些陷入困境的行业和企业。

中国公司一直在疯狂投资,购买从港口到工业公司等欧洲资产,有些甚至在欧洲设立工厂,开始为当地市场生产产品,巩固了他们在当地的地位。

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中国在欧盟的直接投资达到 1024 亿美元,占中国对发达经济体投资的 33%。根据 CCCEU 的报告,如今欧盟有 2,800 多家中国企业,雇佣了 270,000 名员工。

“总体而言,中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在 2012 年后加速,在 2016 年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滑,”复旦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丁春说。“当然,这种下降与大流行、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和中俄关系等因素有关。”

最初,并购是进入欧洲的首选方式。但根据荣鼎集团的一份报告,对进入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日益严格,加上中国严格的资本管制,意味着中国在欧盟的并购活动价值在 2023 年下降了 58%,至仅 15 亿欧元(15.7 亿美元)。

近年来,绿地投资开始占据中心位置。荣鼎咨询报告发现,2023 年,中国绿地投资的份额达到 78%,高于一年前的 51%。

随着欧盟政策制定者更加强调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和系统性竞争对手,“这无疑对整体投资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丁先生说。

尽管面临越来越多的壁垒,但与美国相比,中国公司在欧洲仍然享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准入。BDI 的 Schaff 表示,欧洲和美国在对中国实施限制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虽然美国或多或少地全面禁止中国公司进入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但欧盟则专注于以更有针对性的方式设计限制。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通常被视为该国经济治国方略的延伸,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私营部门企业家也可能因为被认为与中国公司的联系而遭受挫折。例如,2011 年,房地产开发商黄怒波以 890 万美元的价格在冰岛购买了 3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被冰岛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

虽然投资仍然存在,但围绕欧洲标志易的乐观情绪曾经充满希望,例如吉利控股 2010 年收购沃尔沃和美的 2017 年收购库卡,现在已经让位于越来越多的怀疑。

运行整个范围

从早期的纺织品和玩具出口,到消费电子产品甚至汽车等更复杂的商品,中国在欧洲的企业涉及多个行业。布鲁塞尔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的政策分析师瓦尔格·福克曼(Varg Folkman)表示,中国不断扩大的商业影响力现在在电动汽车(EV)、动力电池、清洁技术和造船等高价值领域更为明显。

但他也指出了中国公司在几个领域出人意料地具有竞争力和知名度。“中国公司赢得了很多在欧洲进行疏浚工作的投标,”Folkman 评论道。“中国企业在欧洲的业务范围真的很广。”

利用他们的尖端技术和供应链优势,中国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和风力涡轮机制造商正处于欧洲魅力攻势的最前沿。其他中国公司也继续向欧洲的基础设施、医疗保健、消费、娱乐以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投入资金。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直是中国企业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向东欧扩张,匈牙利是该倡议的亲密盟友和关键合作伙伴,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目的地。截至 2023 年 6 月,宁德时代、Eve Energy 和 Nio 等电动汽车和电池公司已在那里共投资 190 亿欧元(198.7 亿美元)。

魅力攻势的极限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看法显然阻碍了其公司的扩张雄心。皮尤研究中心 2023 年的一项民意调查发现,只有 18% 的德国人、22% 的法国人和 27% 的英国人对中国持正面看法。但是,尽管困难重重,中国公司仍决心将欧洲作为其全球扩张的重点。

这些努力可以追溯到 2010 年代,当时出口驱动型中国在一些欧洲国家寻求港口所有权。2008 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与中国企业集团中远集团合作,成为中国商品进入欧盟的重要地中海枢纽。2023 年,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德国允许中远集团收购汉堡港口码头 24.99% 的股份。

电动汽车是中国在欧洲展示其创新成果的另一支柱。比亚迪、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等先驱已经建立了经销商,在挪威、荷兰和西班牙等国家销售。中国企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更具主导地位。欧盟委员会在 2023 年 10 月的一份清洁能源报告中强调,该地区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相关组件方面高度依赖中国。

虽然根据欧盟的去风险战略,华为和中兴等中国电信巨头被排除在欧洲的 5G 项目之外,但 EJL Wireless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38 个欧洲国家中只有 9 个避免使用华为的设备。

“我认为很多 [欧洲] 领导人都持怀疑态度,不一定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对中国怀有敌意,而是因为他们担心对一个国家的巨大依赖,”沃尔克曼说。“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愿意维持现状。”

中国公司重新获得信心的另一个迹象是,过去几年在欧洲各地涌现出的一系列研发中心。引领这一潮流的是电动汽车公司。吉利和奇瑞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研发中心位于法兰克福附近,今年年初,电动汽车新贵理想汽车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该公司在慕尼黑开设了自己的中心。

除了进行自己的研发外,汽车制造商还与当地参与者成立了合资企业,以调整他们的利益。在被开玩笑地描述为“反向合资企业”的合资企业中,奇瑞与巴塞罗那的西班牙公司 EV Motors 合作,生产 Ebro 品牌的汽车。

欧洲的担忧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欧洲市场越来越意识到中国企业和出口对本国经济的巨大影响。这促使一些人积极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经济影响力,或利用欧洲市场作为在与中国交易中获得筹码的工具。

“有些人担心欧洲只会成为中国大量过剩产能的倾销场,”Folkman 说。“有些人希望,既然欧洲是最大的市场之一,但仍然开放,随着美国市场对中国的关闭,这也许会给我们在与中国同行谈判时提供筹码。”

2023 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 2920 亿欧元(3050 亿美元),导致人们再次呼吁解决假冒产品、知识产权盗窃、货币纵以及不公平贸易和劳工做法等问题。

但与中国电动汽车对欧洲汽车行业构成的威胁相比,贸易困境显得微不足道。在欧洲开放的自由市场政策下,中国制造的汽车以低得多的成本生产,充斥着他们的市场,欧洲汽车制造商对此感到担忧。

这种情况可能会加剧已经在中国市场遭受溃败的德国汽车制造商的困境。直到最近,大众汽车还严重依赖中国的利润,它决定到 2030 年在德国裁员 35,000 人,以遏制亏损。预计这一影响也将波及德国汽车供应链。

中国作为“劣质项目”专家的名声当然也无济于事。在“一带一路”最具标志性的失败之一中,连接黑山港口城市巴尔和塞尔维亚的高速公路因资金枯竭而陷入困境。在最初计划于 2019 年完工的 163 公里中,迄今为止只有约 41 公里投入运营。而欧洲对中国产品劣质的挥之不去的看法仍然存在。像 Shein 和 Temu 这样的新市场以其生命周期短的廉价商品而闻名,只会加剧这些刻板印象。

管理风险

在接受 CCCEU 报告的受访中国企业中,约 78% 的企业表示“高度的不确定性”使商业前景蒙上阴影。随着欧盟采取主要针对中国的去风险政策,在欧洲的中国公司越来越感到不受欢迎和不公平地成为目标,并担心其运营将受到更严格的审查和调查。而且很难预测中国和欧洲何时或是否会就解决电动汽车关税问题达成共识。

一些分析师则更为乐观。Schaff 认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是为了引发“预期的结果”。“从欧洲的角度来看,这些关税应该会对中国公司真正在欧洲本身投资更具吸引力,”他说。

其他人对未来中欧关系的未来更为悲观,尤其是在唐纳德·特朗普入主白宫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让欧洲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变得更糟,”福克曼说。

中国和欧盟将会遇到问题,但这种关系不会消失,欧盟国家总体上对中国的投资感兴趣。

“尽管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争议,但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照常进行,”丁先生说。“这些投资创造了就业、税收,并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技术转让。”


Privacy as a service


Achieve compliance quickly, easily and cost-effectively.

Stay one step ahead with affordable advice, guidance, training and support.

Reduce your privacy risk through a simple and affordable subscription service.

Get peace of mind through your own dedicated outsourcing DPO or data privacy manager.

Why choose us

laudable project

Information security authentication

Serve multiple head customers

Certified professional

Data compliance creates business value

Give us an opportunity to start to understand our needs and work together to protect your business.

上海数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mkt@dpoit.com

Shanghai Digital Shel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Copyright © 2025   上海数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